- 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赫兆丰老师专访 人像-NJU文院小楼

| 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赫兆丰老师专访 人像-NJU文院小楼


引言
赫兆丰,男,1987年5月生,河北邯郸人。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毕业,2012年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 2016年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毕业。曾在日本广岛大学访学。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前的十分钟,我们向赫老师发出了采访的邀请。初闻来意,他有些犹豫,在我们强调了这是文院的平台,是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老师之后,他爽快地与我们确定了采访时间。
采访那天,赫老师穿着全黑的T恤,正中印有一个大大的“赫”字,其后采访的过程中,他笑言,这是为了配合我们。

“秒回QQ的赤赤真是及时交流扛把子,萌萌哒总是用心想把知识和感受分享给我们。”
“有的时候更觉得他是一个学长,当看到他一脸严肃地和我们拉开距离的样子谭丽娜,就不由得埋头读书,给他一个忍住不笑的机会……小哥哥,做学术的你犯规了!”
“第一次见到赤赤老师几乎所有人都在感慨‘天啊真的太年轻了吧’,萌萌的娃娃脸让人难以相信他已经是三字打头的年龄了。陈艳茜 上课时一脸严肃,下课后又总喜欢在群里和我们一起聊足球,聊动漫,偶尔还撒狗粮,真的太可爱了。”
我们大学的第一年,恰巧遇上了赤赤老师教书的第一年,相遇果然是一种缘分。

初为人师
从学生,一变为老师,这在赫老师的眼中并非翻覆的变化。
“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做的都是关于学术的事情,而且讲课也让我有机会复习文学史,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一年教学,赫老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有时一次备课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去打磨。“刚开始还有些紧张,三四节课以后就觉得稳定了。”赫老师说,“因为大家都很‘乖’,看书也挺认真的。”
在教学模式上辛巴达航海记,赫老师借鉴了一些老师的经验,也沿袭了一些传统,课程内容分为课堂报告,札记写作和卷面考试三部分。
“但我希望的是教会一种思维方法,希望你们能够懂得分析材料的方法,而非某个定论。最终的考核会偏向思维、分析方向,这种分析未必就有标准答案,合理即可。”
在课堂上,除了传授文学史常识和论文写作规范外,赫老师更加偏重通过材料解读来有意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在班级教学中,赫老师会兼顾学生的平均水平。
“把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的话,一则你们太辛苦,二则可能也达不到,还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会造成两极分化。”

或许因为“仅仅是虚长我们十岁”,赫老师于我们,更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曾有同学笑称赫老师“没什么架子,会点赞学生的说说,在QQ或者微信上联系时,也常常是“秒回”。
于此,赫老师说:“师生之间,就是一种缘分,即便是只有四年,或者是一学期,也应当珍惜。你们有困惑,我就有责任去解答。”
其实这也是一种继承,赫老师的恩师程章灿老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诚恳负责。赫老师博士期间将习作发给程老师批阅之后,总会在短时间内收到程老师详细的修改意见,有时甚至细化到错别字或标点符号。
这样一种师道的传承,过程潜移默化而影响深远,师道的脉络,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完美的学生——头脑灵活、认真读书、勤于动笔……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这样,包括我自己,所以我也不会苛刻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他心目中,人人皆有闪光之处,有的学生精于考订文献,有的学生擅长艺术分析,作为老师应当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长处。
“但为学先要为人,最重要的一点是踏实勤奋,借用胡阿祥老师的一句话,‘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做学问切忌投机取巧,而应踏踏实实读书、思考,即便所获甚微云同网,也心安理得。”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面对老师还是同学,学生都应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染上自傲的毛病。年轻易气盛,然而炫耀自傲却不利于今后成长。”


教学之间
不要放弃外语
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懂得相关语言以后才能对其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思有更为准确的理解,这种理解光靠译本是不够的。
同样,两古专业也需要较好的外语素养。赫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要放弃英语学习,有余力的话尽量再学一门外语,如此方可了解外国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学术动态,彼此增益补充。
不必定太长远的目标,一步步走下去自然水到渠成。
人生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比起过度规划不可预料的未来凯莉·库柯,赫老师更建议同学们专注于当下,制定好精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敦亲王福晋。
他认为低年级同学读书可以趁着时间充裕,以兴趣为主,多看一些书,不必局限于中文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书皆可。
学术论文要有论证过程,要和文学的艺术欣赏区分开。
“很多学生分不清学术论文和文学艺术欣赏之间的区别,因而写出的东西浮于感受与赏析。”
于此,赫老师建议阅读历史论文,着意培养逻辑性与论证的严密性。
可以慢慢接触一些历史和哲学的东西
“现在研究纯文学的东西已经很少了,更多可能还是要和历史或者哲学结合。”
倘若仅仅停于文本内容,未免太过浮于表面,文史哲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学术上的大势所趋明德奖学金。

但也不必过早地为了结合而结合,可以先了解一些相关方面的知识、重要著作,如果走上学术道路,需要进一步学习时,可以清楚要查阅哪些文献。


缘起文学
“我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后记里面,都提到一句话,是王静安先生的‘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常海沧。’回首看过人生,处处皆有后悔,知识愈多,疑问也愈多。我一直在反复体味这两句诗,即便是现在,对于以后能不能做好学问,我也无法回答。”
“在读研读博这一路上,我牺牲了很多东西陈彼得,以后也会面对很多艰辛。但我觉得,如今我还能够在自己坚持的道路上走着,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了。”

“我从初中开始就确定自己要学中文”,赫老师说。与文学的结缘来自兴趣。读了很多书以后,他感受到与古人的一种神交。
“我第一本完整读过的古籍是《论语译注》,我本科论文做的是庄子。我把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通读了一遍,读的过程当中,我就被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和想象力吸引进去了三勒浆。”
因为《庄子集释》这一本书,他对清代的考据学产生了兴趣,古人用音韵来考证文字的方法让他大为震惊。自此他就在学中文的路上越走越远,耽于文学,一付终生。

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赫老师多次提起了“幸运”这个词。在他眼中,考上程老师的博士生,获得去日本留学的机会,留在南大教书,统统可以归结为幸运。
或许可以用一句俗气的话来总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赫老师高度的自制力与对文学的热爱是他“幸运”的内核。“在生活中给自己创造仪式感,严格要求自己完成每一天的计划。”
对未来,赫老师知道会有艰辛与变化,但“人生一个好玩的地方就是不确定性”特搜战队。
因为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活在当下,把目前的每一件事都做好,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赫老师的私人书单:
古书入门:
杨伯峻:《论语译注》
杨伯峻:《孟子译注》
郭庆藩:《庄子集释》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此四种书篇幅、语言难度适中,学生熟悉度相对较高,读过之后再读其他古籍当无太大难度)
方法类:
《程千帆诗论选集》——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思路和方法
严耕望:《治史三书》——学习史学论文的思考方法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南大两古专业红宝书
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深刻影响了当前学界对文本生成过程的研究
其他: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石川祯浩:《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蔡宗齐:《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
文字:陈敬言 丁思露
图片:赫兆丰老师陈敬言
美编:奚炜轩
责编:柳凯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