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阳明小传-致良知书院

|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阳明小传-致良知书院

接昨天文章王阳明小传 |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上)
八、当县长
1510年春天,三年贬谪期满,王阳明离开龙场,5月到任江西庐陵县知县(今吉安)。上班第一天,县衙涌进上千人上访,要求减免无良官吏摊派的赋税。王阳明了解事情原委后,决定豁免当年所有赋税。这样做,可能得罪朝廷,再次遭贬,但王阳明认为,如果“坐视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时弊而不敢言”,我做知县干什么?于是他把去年已经收到的赋税银子全部送到上级政府,同时就免除庐陵县当年全部税赋的情况,写了个公文向上级政府呈报,最后说:“其有迟违等罪,止坐本职一人,即行罢归田里,以为不职之戒,中心所甘。”经王阳明的努力,庐陵县当年赋税得以全免,老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庐陵民众,喜欢相互告状,诉讼成风,县衙官府疲于应付,各种案件堆积如山,正常公务反受拖累。王阳明到乡下体察民情,了解庐陵的乡风民俗,向全县人民发布文告,劝谕息讼,大兴礼让友睦之风。当年夏天恒邦物流,庐陵大旱,秋粮成熟无望,引发瘟疫流行、火灾频发、贼盗匪患骤起,王阳明全情投入抗旱救灾工作,针对瘟疫、火灾、贼匪,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一一加以解决。王阳明担任县长七个月时间,关注民生疾苦,解决实际问题,扭转不良风气,致力于长治久安,政风民风为之一新。
1510年秋,权奸刘瑾被诛,11月王阳明奉命进京朝见,离开庐陵回到北京,被授予刑部主事职务,官复原职。自此至1515年五六年间,王阳明职务频繁变动,最后做到了南京鸿胪寺卿(掌管朝贡、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等),官居正四品。此期间,王阳明所做官职,多为闲职隔壁的男孩,在各地(北京、南京、滁州、绍兴等)宦游和讲学“知行合一”,成为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讲学。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中的显贵高官也越来越多,吏部尚书方献夫成为入室弟子。这期间的讲学,可称为王门二期。
九、南赣剿匪
南赣匪患严重,朝廷派官兵剿匪,越剿越多。因为官兵对付不了土匪,土匪更加嚣张,普通人家看朝廷没办法,也不断加入土匪。
1516年,王阳明45岁,临危受命巡抚南赣汀漳。1517年正月到达赣州,刚过完元宵节,十六即开府办公。第一,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布置几项工作,要求“务求实用,毋事虚言。第二,做战前准备:推行十家牌法;训练民兵;筹措军费(上书朝廷,请求疏通盐法,鼓励通商,以所抽盐税充入军费)。第三,发动进攻,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加强军队自身健身,完成剿匪。第四,重建战后民众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第五,建立县治,兴建书院(学校),推行教化,兴礼让仁义之风。
王阳明用计诱降了土匪头子池仲容,承诺不杀。池仲容归降后,王阳明轮番请池饮宴,以安其心;并让池穿上官服,教他礼仪,和他一起走在赣州街头,以观察他的态度和行为举止。王阳明发现池仲容是一个浑身充满乖戾之气的人,无法改邪从良,最终还是杀了池仲容。杀池后,王阳明曾经为之终日不食。
从正德十二年二月至正德十三年三月(1517年2月-1518年3月),王阳明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彻底剿治了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边界的严重匪患,使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重归安宁。江西各地奉为神明,各立生祠,岁时供奉。
王阳明在赣州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处理军政事务,完成剿匪;第二办学和讲学;第三调养身体。此期间,一批有志青年,如邹守益、欧阳德、黄弘纲等人,纷纷投入他门下,成为嫡传弟子,后成为江右王门学派的中坚。
在赣州剿匪的一年多期间,王阳明不像军事领导人,更像教师。只要稍有空闲,就会跟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弟子们讲课,偶尔玩玩射箭。每天早上,弟子们到办公室请安,王阳明从后堂走出,大家开始谈论心学。中午时分,大家一起吃饭,午饭完毕继续谈论心学。偶尔有人送来军情报告,王阳明只是看一眼,然后继续讲课。为了大范围传播心学、教化当地,王阳明在赣州一口气建立濂溪书院、义泉书院、正蒙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同时在赣州写下心学《教约》,写下心学的入门课和必读书《大学问》。
这期间的讲学,可称为王门三期。
十、只身平叛
1519年,福建发生军队哗变,朝廷令王阳明前往查处。王阳明走水道,从赣州启程,顺赣江而下,过南昌,转道前往福建。行至南昌附近,突遇朱宸濠起兵叛乱,形势危急。
朱宸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世孙,都是朱家人,被世袭封为宁王,长期盘踞南昌(宁王封地所在),苦心孤诣、蓄势谋反。1519年6月,朱宸濠正式发出讨伐皇帝朱厚照的檄文,宣布废除正德年号,收缴江西各地官府的政府印鉴,各地政府全面陷于瘫痪,集兵10万,迅速占领九江南康两个城市,计划顺长江而下,攻安庆、取南京,登基做皇帝,与北京的皇帝朱厚照分庭抗礼,南北分治林芳正。日后再伺机挥师北伐,彻底取代朱厚照,拿下朱家大明江山。
眼看明王朝将要大乱,战火遍烧,生灵涂炭。王阳明是个过境官员,突遇此变,完全可以不加过问,绕道远遁、溜之大吉。然而恐怖杀人医院,王阳明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在一无朝廷授权、二无兵马粮草的情况下,赤手空拳、化虚为实,发起和指挥了一场以虚对实、以少胜多的平叛战争,在鄱阳湖的最后一战里活捉了朱宸濠,彻底平定了叛乱,把战火压制在江西北部的狭小区域,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
朱宸濠盘踞南昌准备了十年之久、集兵十万之众,气势汹汹,大有直取南京之势。王阳明无一兵一卒,纯粹凭个人智谋,就地组织地方政府和民众力量,以临时纠集的万余之众对训练有素的十万叛军,只用了35天就生擒了朱宸濠。整场战争,即遇即起、速战速决、干净利落,叹为观止。
战争一结束,王阳明就投入各项善后工作,安抚军民,遣散军队,庄雯如恢复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免去江西全省的税粮,使战乱民众得以休养生息。
十一、忍辱负重
朱厚照是个荒唐无比、荒淫无度的皇帝,他虽知朱宸濠已被活捉,却依然坚持要“带兵南下、御驾亲征”。一来可以显示皇帝威严,记表军功;二来可以借此名义南下游玩,搜刮民财。怂恿和跟随皇帝南下亲征的,是骄横跋扈、无恶不作的亲信太监张忠、张永、许泰、江彬等人。他们率军南下,军需粮饷,一路索求无度,沿途官府和百姓,必遭大殃。皇帝南下船过扬州,要求沿河民房都拆掉,以便于拉纤。御驾亲征抵达南京,南京一带立即陷入鸡飞狗跳之中,北方军天天上街滋事、搜刮民财,老百姓不堪其苦。
王阳明忧心如焚、彻夜难眠。为了阻止皇帝率军到南昌,王阳明从南昌启程,亲自押解活囚朱宸濠,送往南京。走到广信(今上饶),太监张忠发来公文,指责王阳明当新乱之余不在南昌履行职守,要求王阳明带俘虏返回南昌、等候处理。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甚至还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释放回鄱阳湖绝品天医,然后等候皇帝御驾亲征、再活捉朱宸濠一遍,以显皇帝战功。王阳明哭笑不得,不予理睬,从广信走到杭州,在杭州把朱宸濠交给了皇帝的亲信太监张永。然而,皇帝继续南下之意,并未就此作罢。于是王阳明又从杭州出发,要去南京面见皇帝、当面劝阻。到达镇江时候,突然接到朝廷命令,要王阳明兼任江西巡抚,立即赴任。王阳明只好立即返回南昌。
这时的南昌城,已经陷入了新一轮的深重灾难。太监江彬许泰率领的北方军几万人已经进驻南昌,塞满了大街小巷。他们以搜捕叛贼余党的名义,滥杀平民、冒充军功,随意抢夺民财。一些参与王阳明平叛的有功官员和弟子,遭到拘捕、拷问,甚至迫害致死。江彬许泰还制造谣言,说王阳明本是朱宸濠的同谋,后来知道皇帝南下亲征,迫不得已而将朱宸濠抓获,王阳明是谋反者,而且是最大的滥冒军功之人。许泰、江彬等太监,对王阳明百般刁难、挑衅、谩骂、羞辱、造谣、陷害,王阳明隐忍周旋、委曲求全、斗智斗勇,最终让北方军撤离了南昌。
在皇帝和太监们的逼迫下,王阳明忍辱向皇上报呈《重上江西捷音疏》,将去年呈报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重写一遍,并将擒获朱宸濠、平定叛乱的功劳记在皇帝和太监们的名下。至此,朱厚照御驾亲征算是有了结果,“功成名就”、返回北京。
1521年3月,朱厚照死,江彬等太监被处死。嘉靖皇帝即位,传旨要王阳明立即赴京朝见,拟表彰他南赣剿匪和南昌平叛之功。王阳明走到半路,又传来圣旨命令他不要进京。过程几近戏弄。朝廷认为:王阳明未获朝廷授命而擅作主张平叛,乃系蔑视朝廷,不但无功,反而有过。朝廷的这个态度,令天下人心寒,舆论哗然。嘉靖皇帝迫于民意压力,故作姿态,对王阳明加官封爵,封爵为“新建伯”,兼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概为虚名虚职,无实惠实权。
很快,就有人上书朝廷要求剥夺王阳明的封爵,诬称王阳明是朱宸濠的同谋逆党。朝廷中还有人形成一股势力,诋毁和攻击王阳明讲学,指责他宣扬“伪学”、鼓动天下。1522年,朝廷正式颁令禁遏王学。1523年进士考试的《策问》考题竟然就是批驳和攻击王阳明。
很多人士和弟子,纷欲主持公道,为王阳明辩白,王阳明一概息言,默默忍受,无辩止谤。有一天夜深人静时,王阳明沮丧默坐,对门人说:“现在如果有一个洞穴,可以让我带着父亲逃跑,从此远遁,我永不后悔。”
面对忍辱负重、进退维谷、凶险异常的局面和处境,王阳明只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用良知和本心指引自己的选择和担当。1520年王阳明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从此开始以“致良知”讲学。1521年5月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王阳明大事声张,广聚世儒、高谈阔论他的“致良知”学说。这可称是“王门四期”。
王阳明后来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十二、良知之教
1521年,王阳明50岁。是年9月份,王阳明回到家乡绍兴,开始了他晚年传道讲学的盛期,直至1527年。
在家乡的这六年间,王阳明没有从事政治和官场活动,主要是讲学,广招门徒、名动天下。全国前来绍兴求学听讲的人不计其数,有记载说:连袵成帷、举袂成幕。一些人来到绍兴,一待就是2-3年。绍兴的客栈住不下了,大家就住寺院;寺院住不下了就轮换着睡,“更相就枕席,歌声彻昏旦”。因为听讲的人太多,开讲每成大课,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逾千人。那个年代,全国各地依然保有热血、不甘浑浑噩噩白过一生的很多人,都向往着去绍兴,去找王阳明。绍兴成为了全国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士人云集,心学风靡。
1527年9月,王阳明从余姚出发去广西,途经江西。一进江西,王阳明心学就闪耀着万众景仰的光芒,他沿途停留,与弟子聚会讲学,广信、南浦、南昌、吉安,所到之处,弟子云集,民众欢迎,群情激昂。1527年吉安讲学,是王阳明最后一次大规模讲学。
这段时期,可称为“王门五期”。王阳明不禁感慨:世代的表面无论是豪奢浮华还是噤若寒蝉,深处还是绵延不绝着对真知的尊崇与向往。
王阳明一生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形成了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1.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误也。
2.知行合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丹巴美人谷。王阳明极致地强调诚意,务求慎独笃实的、彻根彻底的实际做到,反对空谈性理和仁义。
3.致良知:“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恶(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第三归本原(万物一体)。“致”为何意?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致良知”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达到、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终达到回归本原、天人一体的圣贤境界。
4.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0年,王阳明在南昌正式提出“致良知”之后,致良知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灵魂,阳明心学遂又称“良知学”。王阳明诗《长生》曰: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对弟子说:我一生讲学,就是讲了三个字:致良知。
有人听到王阳明只管不厌其烦地讲“良知”,就对他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王阳明十分自信地回答说:“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致良知,谈何容易?王阳明说: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不要去操心你的成功,要去操心你的良知。
王阳明一生不重著述,尤其不赞成记录师徒对话,他认为:“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1518年王阳明47岁时,其弟子薛侃把王阳明与弟子和友人的对话书信笕美和子,汇编成册,取名为《传习录》,刻印于江西虔州(赣州)。1524年,门人续刻《传习录》,刻印于浙江绍兴。1555年,门人刻印《传习续录》,刻印于安徽宁国。1556年(王阳明死后27年),《传习录》上中下三卷终于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语录体著作。有道是,打仗要学王阳明,读书要读《传习录》。
从龙场悟道到巡抚南赣时,王阳明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1529年去世时,门徒以万计,上至国卿宰相,下及贩夫走卒。他的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计其数,入阁拜相者不乏其人(比如徐阶、张居正、赵贞吉),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者数不胜数(比如徐渭、汤显祖、徐光启、李贽)。此后500多年,真心实意把王阳明当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包括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在心学思想影响下发动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世界强国。
十三、最后的出征与归途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56岁,受朝廷命令,带病出征,前往广西,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总督两广军务,兼任两广巡抚。王阳明到达广西后,到处察看地形,了解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对该招抚的进行了很好的招安抚平,对该征剿的予以了彻底的征伐剿平。王阳明本着他一贯的“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对广西乱区的长治久安做了妥善处理。
王阳明虽出身富贵人家,但一生坎坷、历经磨难、长期身体不好。年少时候格竹子七日病倒,留下咳嗽顽疾。因仗义执言,得罪太监刘瑾,遭受廷杖四十大棍,险些丧命,下锦衣卫狱,发配偏远蛮荒之地。他在37岁《答人问神仙》中说:我的牙齿开始摇动,头发有几处地方变成白色,视力模糊,只能看见一尺以内,耳朵不好,只能听到几丈开外,经常整个月卧床不起,吃的药越来越多。他足迹所到之处,多是万山丛棘之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南赣剿匪期间,因为身体虚弱,有时候用担架抬着指挥作战。战争结束后,他向朝廷请求退休,说:病已经日积月深、百药无效,“潮热咳嗽,手足麻痹,已成废人。” 到达广西后,王阳明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咳嗽昼夜不息,水土不服、遍身肿毒、反复腹泻,饮食难以下咽,每天只能勉强喝一些稀粥,身体虚弱到了不能坐立。
王阳明告病踏上返乡的归途,从广西进广东,再到江西,拟顺赣江而下,走水道回浙江绍兴。走到广州的时候,门人见他病势已危,就为他准备了制作棺材的木料,一路随船同行。
1528年11月29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早上7-9点),王阳明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青龙浦码头船中去世,终年57岁。临终前,王阳明睁开眼睛说:“吾去矣!”身边弟子问先生有什么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灵柩离开南安府,一路经过江西各地,凡所到之处,门人弟子哭声震天,群众百姓顶香祭奠,男女老幼,皆身穿缟素,匍匐哀号。嘉靖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公元1529年12月11日),阳明先生的灵柩安葬于他生前为自己选定的墓地,长眠于家乡绍兴的兰亭青山之中。
王阳明死后,朝廷一直不认王阳明的功绩3u8891,禁遏王学。直至38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王门弟子上书请求,朝廷正式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谥文成。又17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死后55年,从祀于孔庙(明朝300年仅4人从祀于孔庙),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
结束语
纵观王阳明的生平,他的人生围绕四件事而展开: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王阳明心学,是在早期孔孟思想和后来程朱理学的逻辑和语境下,演绎而成的一套完整思想体系,唯在吃透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迁延脉路和语境之后,始得窥见王阳明心学的门径,登入其堂奥。循此逻辑展开去,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的洋洋大观。如果抽离掉五千年来的历史迁延和儒家哲学语境,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归纳至极简,就是六个字:致良知、做圣贤。而他的信念,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回归本心与良知,人皆可以成圣贤。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天不生阳明,如万古长夜。王阳明心学,一回万古之光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天下耸动、弟子影从,百代宗师,登峰造极。
生命的意义不单是幸福。王阳明疾病缠身、一生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大彻大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前行,历经千难万险,遍尝千辛万苦,屡仆屡起、百折不挠、忍耐克治、杀伐决断、化险为夷,57年的人生历程中“幸福时光”少之又少,然而他终究凭着自己的意志、智慧和心灵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光耀千古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