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规模浩大的帝王陵群,同时也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将相名人墓。这些将相名人无不以其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让我们永远地感受到久远历史的余颤。
一、女娲祠
女娲祠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有山门、前殿、后殿等建筑,供奉女娲塑像。殿堂外面,山石红彤彤的,像给烈火烧炼过,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犹如唐诗所咏:“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传说女娲不仅在冀州炼石补天,也在雍州炼石补天,骊山属雍州之地。骊山是终南山的支脉,在古都西安市东20公里处,主峰在临潼区南,山势高耸,绿树成荫,景色美观。传说此山是女娲驮五色石的骊马,被石中火焰烧死后所变,因名骊山。
从古至今周梦晗,贾石头临潼和蓝田民众崇敬女娲。骊山女娲祠,始建于唐,历代有修葺,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女娲祠举行庙会舞讯网,祭祀女娲氏。每年正月二十日过女皇节,又称女娲生日、女娲补天节。过节时家家做“补天饼”,抛到屋顶,象征补天,同时往地上、井里掷,象征补地,然后全家吃补天饼。补天饼有两种,一种是面糊烙的煎饼,一种是硬面做的烙饼、蒸饼,一律要做成圆形簿饼。有趣的是,当今临潼的小吃里,就有“补天饼” 、“女娲包子”、“图腾花馍”等名目,洋溢着敬仰女娲之情。临潼、蓝田民间祭祀“女娲补天”的仪式怀集燕山,须由女家长主持,保持着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二、蔺相如墓
临潼区东15公里,戏河之西,临马道北,有座占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顶的古冢,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
关于蔺相如墓死神之轩辕,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据清·康熙《临潼县志》载:“相如墓在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学家,陕西巡抚毕沅亦为之树碑曰:“赵大夫蔺相如之墓”(1952年,戏河人在戏河桥下捞出此碑,后一直保存在戏河小学,“文革”期间被毁坏)。
自古以来,关中一带流传着蔺相如尸葬临潼的生动故事。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王以蔺相如出使强秦而不辱使命,遂列为上大夫。“渑池之会”蔺相如使秦王击缶,立大功,又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后秦出兵攻赵,赵王以太子郚作为秦国人质。赵王怜太子孤儿,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骊山乃下绝胜”。民谚云:“要吃粮,有个面张岭;要吃油(泷)河川;要用钱,还有大小二金山。此外,有个上天梯,上到天下还嫌低……”太子听罢欣然前往。相如偕太子游骊山,不料太子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获罪,被处极刑,割头挖心,葬于骊山戏之滨,赵太子郚尸体也埋在骊山阴坡,名“赵太子墓”,当地人叫“龙骨堆”,至今犹在。蔺氏的家族因此受其株连,为了逃避这场灾难,蔺字去头,挖心(“佳”),改姓为门,祖祖辈辈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门家村。
三、扁鹊墓
扁鹊闻秦人怜爱小儿,入秦为小儿医,誉满咸阳,秦武王久慕扁鹊之名,诏为自己治病。扁鹊当要动手治疗时,秦太医令李醯却故意阻拦说:“大王之疾,在耳之前、目之下,万一出差,将致耳聋目瞎之果,”于是武王疑而不决。扁鹊愤扔其砭石(古时外科手术工具)说:“王求我医,又信庸医之言,如是治理天下,国必亡矣!”武王听后遂坚定信心让扁鹊为他治好了难以治愈的病。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嫉其能,即暗使人把他杀害在回家的路上---骊山脚下戏水旁。秦国百姓闻之,无不痛惜,便将他埋葬在遇难之地南陈村。几千年来,他的墓地仍保护得很好,海内外医学界学者、社会名流及四方百姓,年年清明为其扫墓凭吊,以示纪念。
四、玄奘墓
玄奘(公元600年-公元664年)即“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著名高僧,杰出的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鉴真并称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俗姓陈,名祎。早年出家,研究佛经,访名师,见各教众说纷纭,难得定论,遂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经西域赴印度,到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印,历经17年回到长安。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多用直译,笔法严谨,世称新译。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西域及印度文化等极为详实朴恩惠,是研究印度,尼泊尔、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玄奘于麟德元年圆寂后,初葬于浐河东岩的白鹿原上,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常引起唐太宗的思念,于是太宗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寺造塔,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
五、霍去病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年军事家。河东平阳。他是霍仲孺与卫少儿的私生子,卫少儿是卫青和孝武卫皇后(卫子夫)的姐姐。霍去病仰仗其姨母,很快得到朝廷重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率军两次打败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控制了中西交通的通道---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又与他舅父卫青击败匈奴主力部队,赢得了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决定性胜利。霍去病在六年军事生涯中,六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官至骠骑将军,俸禄与大将军卫青相等,名望甚至超过了卫青,因而卫青许多部下纷纷投奔霍去病。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公元117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汉下帝下令霍去病所征服和边境五郡派出将士代表,身着黑铠甲,又在长安与茂陵之间,布成东西几十里的军阵,夹道为霍去病送葬。霍去病墓修在茂陵东边,西邻卫青墓。“骠骑发迹于祁连”,为了纪念霍去病在祁连山一带抗击匈奴侵略的丰功传绩,霍去病墓的封土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大型石雕。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92米、东西61主米,顶部南北15米、东西8主、冢高15.5米。
六、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的第七名,名仙蕙,字秾辉,嫁于武延基(武则天侄承嗣之子),死时年仅十七岁,与附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1960年到1962年进行发掘,是建国以来发掘最大的一座唐墓。虽经盗窃,但出土文物达1000多件,有壁画、俑(陶、三彩)、石刻、陶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等。这些随葬品,一方面表现了唐代宫庭生活的概况,另一方面表现了唐代人民的杰出创造,另一方面表现了唐代人民的杰出创造,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七、苏武墓
苏武(?---公元前60年),西汉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子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赴匈奴处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果,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汉书》载:“单于愈益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积雪与旄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
早已叛汉的李陵劝苏武降,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这欢,效死于前!”坚持十九年不屈。
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朝,官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和属国事务的官员)。千百年来,苏武成为坚持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威武不能屈”的典型。
八、班固墓
班固(公元32---公元92)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渭城区东北)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和教育,九岁即能诵诗赋、与文章。青年时期,广涉经史,博览群书,才学出众,为人宽厚、谦和,备受时人称赞。二十岁时,向东平王刘苍上书言事,并举荐桓梁、晋鸿等六名有德有识之士。公元54年,他二十三岁时,其父班彪病逝,嘱其继续撰写《史记后传》。他在居丧期间,熟读父亲遗著,广集资料,改订体例,在其父遣稿《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汉书》稿。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诬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书稿随之被抄收。其弟班超赴京上书,为他辩冤,地方官亦将书稿送至朝中明帝看了班超的申诉,又看了书搞,非常赞赏班固的史学才华,即下诏命他入京做官,授任兰台令史,掌管书劾奏疏。他与陈宗、尹敏等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因迁为郎,典校秘书,负责校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经典史籍,为他继续撰写《汉书》搞提供了条件。他撰成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上奏明帝,明帝诏命他继续撰写《汉书》。他精心研究,仔细考证,勤奋撰述,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在章帝建初年间,撰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汉书》。《汉书》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进程,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二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生动,语言精练,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九、晏子墓
寨里南100米处,原来有座高6米,方圆30米,占地约一亩的墓冢,叫晏子墓。当地人传说,这就是春秋末齐国大夫宴婴(字仲平)的墓冢。人们普遍称他叫晏子一品盲妃。
这里的村民,祖辈传颂着“晏子使楚”的故事。人们对晏子不畏强暴,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楚人和楚王挑起的事端,从而灭了敌国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凛然气而格外尊崇。大概出于敬重晏子的缘故吧?村民们传说:“晏子冢不敢挖,这里的土可不敢起啊!旧社会村里有个财东,曾在这里挖土垫牲口圈,结果一槽骡马死光了。”还传说:“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土车乌金,父子四人砸块块卖掉抽大烟,结果招来灭门绝户的横祸。近十多年也先后有三人在墓冢周围挖出大块黄金,不但没发财,反而家里灾祸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却这样解释:”这是因为晏子生前为官清正,节俭力行,最记恨那些谋不义之财的人。他虽然死了数千年,却禀性难改,明显是对谋不义之财的人的一处报应和惩罚。
位。
十、张横渠墓
张横渠(公元1020-公元1077年)名载,字子厚,北宋哲学家徐伟栋,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青年时学过兵法,曾想组织民间武装,抵抗外来侵略,收复甘肃洮西失地。但生平除在祁州、大梁、明州任职外,就一直在家秀从事著述啜泣的意思。因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说法,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他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并说:“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无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猜测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因素。其著作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死后,他的学生把他埋葬在眉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大振村糊岭下,北依凤凰塬,南对荞麦山,墓冢高达5米,底径约10余米。墓前有碑楼一座,碑文略述张载生平事迹。墓地面积约40余亩,槲树成林,景象清幽。
当地为纪念他,还在横渠镇街上修建了一座张子祠。祠内正殿五间,献殿、过厅、后殿各3间,颇显壮观。据现存碑记载称,祠于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重修,明、清以来也重修过多次。门前竖立“张子故里”碑石。惟祠的创建年代,无从考查。清代著名的横渠书院,曾经设在这里。
西安市西户陵园(西安市第三殡仪馆)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大王镇,是经西安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西安市民政局核准的国家二级标准殡仪馆,全力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的理念,为家属提供一站式殡葬服务。想要随时随地了 解更多资讯,请扫二维码!
搜索“陕西途奇实业”或者长按指纹
即可关注
看完后可以点一下,小编在此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