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风物 大寒-大理寸四银庄

| 立春风物 大寒-大理寸四银庄


大寒,十二月中。月初寒尚小,为小寒,月半则大矣,是大寒。
不知不觉,到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了——大寒(2018年1月20日农历 腊月初四大寒)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一提到大寒就想到了冷的嗖嗖的。很多地方都但大理依旧阳光明媚哟!!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往年的大寒已是岁末,而今年的大寒刚入腊月。早年间,进了腊月就开始腊祭、蜡祭、烝祭……有各种祭祀要忙活,祭祀之后玩耍,玩耍之后再祭祀,再玩耍再祭祀……这就是腊月的意义。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诗云"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左河水)"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十二月,又叫腊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腊颂恩·宋帕山,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这句话有两点疑问超级神警。
首先呢是时间问题。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有时候会落在了第二年正月,此时祭祀就失去了总结一年、报答神祇赐福的意义。所以,宋代吴仁杰在《两汉刊误补遗》卷九“腊”中说,不一定拘泥于第三个戌日,第二个或者第四个,只要是腊月中的戌日就好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倒是明确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十二月八日,在佛教中还是释迦摩尼成道日。据说腊日固定在这一天也与佛教传入我国并盛行有关。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佛学、玄学、儒学多有融合,在民间习俗上将佛教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融合在一起恐怕也是风气使然。话说习俗的变迁真是非常复杂又有趣,有时是以讹传讹最后就演化成了新的习俗;有时又像腊八粥一样,不同源头的习俗煮在一锅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成了新的习俗。不管怎么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一点是当下大家的共识。

再说“腊祭百神”。按许慎的说法,腊日祭祀的是诸神。我们回到《礼记.月令》所记载的周代礼仪,祭祀是从孟冬十月就开始的。
郑玄注说:“四时之功成于冬。”这大约有两层涵义。一则冬天是积聚的时节,一年之中此时人们的拥有最为丰盛;二则冬日的祭祀极为重要,这时要献上最好的祭品,举行最隆重的仪式,以报答神祇恩赐,祈求来年的幸运。冬季三个月,在《礼记.月令》的安排当中,主题就是祭祀、宴饮,以及休息,郑重而欢乐。
十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先祖和五祀。五祀的说法虽然略有差别,但基本上是家常生活的对象,比如门、户、中霤(土地神)、灶、行(路神)。腊祭的对象主要是先祖和五祀。关于“腊”的解释还有两种位面至尊。一种是说“腊者猎也”,是冬季狩猎以祭祀先祖的意思,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和郑玄都持这种观点。还有一种说法是晋张亮所说:“腊,赵c接也”,侧重新旧交接之意。

祭祀天宗、公社、门闾则当属为烝祭。烝祭是四时之祭当中冬季祭祀的特称。《礼记.王制》里说四时之祭,“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十一月和十二月都有祭祀天地社稷、山林名川内容,也应属于烝祭。更复杂的情况是,不同阶层祭祀的内容是不同的,烝祭和腊祭有交叉的地方,这里暂不提了。
十二月是冬季祭祀的高潮,举国上下,从庶民百姓到天子诸侯,人人都要出力献功以供祭祀。
汉画像砖中腌腊味场景
此外,在《礼记.郊特牲》当中详细记载了十二月的蜡祭。这是十二月的祭祀当中藤嶋唯,专门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按照郑玄的说法,他们分别是: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水沟)、昆虫。“蜡也者,索也。”人们在十二月拿出自己辛劳收获中最好的部分献祭给八位农神,报答过去一年的赐予,同时祈求来年的好收成。
蜡祭的祷词是:“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人们祈祷的主要是风调雨顺,没有灾害。
腊祭和蜡祭,本来是不同的祭祀。不过,许慎关于“腊”的解释似乎已经混同两者,郑玄在给《礼记》作注的时候也混淆了两者。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当中,虽然同时出现了“腊先祖、五祀”和“大蜡礼兴”,但却并没有提到“大蜡”的具体时间,也许也是以为“蜡”“腊”同义吧。

在《四民月令》中自从离别后,虽然十月就开始酿制腊祭用的酒,但祭祀仪式不再贯穿冬季三月,而是集中在十二月了。它还列出了具体的祭祀流程:
“十二月。腊日,荐稻鴈。前期五日杀猪,三日杀羊。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
其明日,是谓小新岁,进酒降神;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贺君、师、耆老,如正日。
其明日,又祀,是谓蒸祭。
后三日,祀冢。
……
是月也,群神频行,大蜡礼兴,乃冢祠君、师、九族、友朋,以崇慎终不背之义。”

腊日前就要杀猪宰羊开始准备,前天和头天开始洒扫和准备祭祀的饮食。
腊日祭祀先祖和五祀。
腊日后一日叫作小新岁。除了降神,还要阖家宴饮,走亲访友,和过年一样。
腊日后二日,是烝祭。
腊日后三日,上坟。
这样的祭祀流程比《礼记》要紧凑了许多。老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大约就是对这一版冬季祭祀流程的总结吧。
至晚从南北朝开始,年终祭祀就更紧凑地集中在腊日一天了。宋朝时,这一天要赶三个场“蜡百神(蜡)、祀社稷(烝)、享宗庙(腊)”。对了,还要庆祝释迦牟尼成道日。
所以,这是一个四合一的节日!!
接下来说说大寒节气养生。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爱是天意,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借此之节气,重笔女士调养之法。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唐利民。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1、本节气最需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支气管炎,早晨和傍晚尽量少出门。
2、注意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3、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室内取暖时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凉一些湿毛巾之类以保室内湿度。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
4、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坚持脸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以此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

顺便说,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来源佛教供粥,一种是说来源于祭祖的供奉。第一种说法许多地方都提到,陆游也有“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笑拳怪招。”的诗句。第二种说法,多种谷物代表当年收获的丰富,以此来飨祭先祖和神灵,恐怕相当符合年终祭祀的意义。不过,习俗就是这样一个混乱融合的过程高昌昊。不管它来源是什么,对于今天大多数人的意义,恐怕只剩下好吃不好吃了。
最后奉上腊八粥攻略,以飨诸位。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
——《燕京岁时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