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步步生莲 <<<<
中国古代现存最早关于五台山佛教的史传《古清凉传》由唐代高僧慧祥所撰,卷上引道家典籍《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道经》称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
相传两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抬手指向东方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将在那里讲经说法。
明代高僧镇澄编著《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洞在道家的玄真观内。
自东汉年始,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传承变迁。
宫观改为佛刹,天尊改为释迦,大士改为菩萨,如今五台山几无道观。
而佛寺之中,既有青庙,又有黄庙,相互比邻。
青庙黄庙共一山,和尚喇嘛同诵经重生粟小米。显宗密宗并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在四大佛教名山中独有。是中国绝无仅有的最大寺庙群,也是僧尼佛徒信众观光朝圣的圣地。
青黄佛教文化交流融汇,横跨几世纪,驰目逾千年。
僧侣云集,香火袅袅。
汉服曳地,披帛绕肩。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英。
临风而立,罗带翩飞,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恍惚间若能身怀轻功燕落屋檐,或可腾云跃景鹤上云霄。
置身五台山,涛涛松波中映衬着红墙碧瓦,缭绕云雾中行走着朝台僧人。三步一趣典,五步一掌故,处处有景致德迷联盟,处处又隐伏着神奇的典故。
>>>>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
塔院寺、殊像寺与显通寺、菩萨顶、罗睺山同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同属青庙十大寺。
塔院寺位处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隅,因院内有释迦牟尼舍利塔和文殊发塔,故名塔院寺。
据载,魏唐时期,此为大孚灵鸳寺(显通寺)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太监杨升奉敕重修,遂独立为寺。嘉靖、万历年间重葺宝塔,清代又增殿堂,始成今日规模。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寺坐北朝南,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中轴线上以影壁牌坊为前哨,拾级而上,有山门、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及藏经阁。殿之两侧有钟鼓二楼、伽蓝殿、祖师殿及廊庑等建筑。方丈院、文殊发塔、青龙楼位于其左,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
白塔又称佛舍利塔,本名慈寿塔刘逸云。据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敕建五台山大塔院寺碑记》载,白塔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修,次年(1582年)竣工。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总高56.3米。塔基正方形,高1.7米,周设勾栏,基上设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上为覆钵式塔身,亦称藏式,状如藻瓶,藻瓶上下有宝装式莲瓣披覆。整体外形线条圆和,给人以巍峨壮丽之感。顶部形制复杂,束腰刹座上砌相轮十三重,顶设华盖式露盘,上冠仰月、宝珠,露盘直径约8米,沿边饰垂檐板36块,全为铜铸鎏金,华盖四周及塔腰悬有风铎252枚,风来声欢铃动,叮铛作响,极富古刹灵韵。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
晴小姑娘见佛菩萨便郑重其事合十下拜,见法轮便热心去转,被寺中老师父见到连连夸奖。倘若寺内有小和尚,想必也极爱转法轮佛铃,生无限欢喜心,也是极好的。
只是寺中并无小和尚,却在后院遇到位僧人正洒扫庭院,瞥见我们拍照不得要领,便忍不住指导我们该何处站立,当何处取景方可照见全塔。可见扫地僧各个身怀绝技,所言不虚。
又在寺门遇见位比丘尼,逗着晴小姑娘说话,极赞她长大后会比妈妈更漂亮。还有导游姐姐见了晴小姑娘喜欢得不得了,在寺里转来转去总能遇到,舍下自己的客人追着她狂拍不止,说她有这样的妈妈好幸福。导游姐姐知不知道,最幸福的其实是当她的妈妈呀。
殊像寺在塔院寺不远处,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面,狮子沟北麓。因寺内供奉着“瑞相天然”——“荞面头文殊菩萨”而得名。坐于山西省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
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反映了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林过云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描绘出了罗汉们的苦行,表现了他们的法力神通。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画客网。
只可惜五台山上大兴土木蔚然成风,除主殿外都在修缮之中,无缘得见传说中的庭院美景。
一一灯柱如须弥山<<<<
民间有传明天启六年,寺后西北角一个僻静的地方修建了一间客堂。相传清顺治年间,三公主出家来到五台山,就住在殊像寺的这间客堂,并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
三公主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也是《鹿鼎记》中建宁公主的原型。相传,清室定鼎后,为羁縻有力的汉大臣,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当地人讲是吴应龙)。因吴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将吴应熊及其子世霖绞死,那时候,由于受“妇女要守节”的封建道德信条约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来五台山殊象寺。
民间传说当时寺内有一青年和尚,仪容非凡,精通内典,常和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以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说他们之间有了“爱恋”。这话传到京师康熙的耳朵里,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专人来到五台山殊象寺放火焚寺,策谋将她俩和寺院同归于烬。但出人意料,大火燃烧三天,全寺片瓦无存,唯三公主和那位年青和尚“坐静”的“善静室”却巍然独存。“善静室”之所以独存,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无“爱恋”一说,甚为欢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
民间讲故事,言必称三公主、三圣母、三龙女。历史上公主并非行三,而是皇十四女。故事虽不足信,佛寺道观作为古代女子的休憩站与庇护所却自古如是。
中国人讲遁入空门,若不是真心皈依佛门,以出家为回家,则是不堪俗世所扰,意图逃出生天陈兴平。武则天、杨玉环、徐妙锦、陈圆圆,情愿或不情愿,得已或不得已。乃至朝颜青丝,暮雪白发,晨钟古佛,贝叶蒲团,从此红尘了如空。
>>>>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俗世是礼教严酷,净土是庙宇森然。
也不知是因为体察古代闺秀但无游街观物之乐,却受盲婚哑嫁之苦,总得郁郁以终,还是听信了女子乃是小乘佛经中所书的红粉骷髅。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药师经》中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然而观音菩萨自印度来到中国,却从男身转为女相,也是妙绝有趣。
既然《大藏经》第51卷——贤劫七佛传法偈(摩诃迦叶)中讲:“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男女又有何分别。
芸芸众生所求所愿,不过是弱草上轻尘的安宁,不过是过隙时白驹的欢乐。庄雯如
实则许多人连山神土地龙王爷、马王牛王城隍爷,也分不清是佛教尊神还是道教金仙。
佛家有三世佛祖、五方佛陀、四大护法、八大菩萨、十大尊者、十二珈蓝、十八罗汉、二十诸天。道教有三清、四御、三官、四天师、八仙、九曜星君、二十八宿、十万天兵、山神土地、城隍老爷。仔细看来许多尊神都是佛道两界交叉任职。道教天庭的四大元帅,到了佛教立即成为西方四大金刚。道教十二金仙,到了佛教基本成为佛陀菩萨。甚至在民间如雷贯耳的武财神关帝圣君到了佛教竟然成为佛教的护法珈蓝。信众逢庙烧香,进观磕头,高坐台上都是爷,是否兼职神佛,自然无须深究。
一心念佛心转境<<<<
与大白塔相毗邻的五爷庙,是通往显通寺的又一条路径,香火最为鼎盛。寺庙地势开阔,当年是大清历代皇帝朝台寝宴的行宫,俗称“皇城”。“皇城”至万佛阁之间,终年涌动着接踵而至的羲圣观光者。
而五爷庙作为佛教寺院为何供奉龙王,也是众说纷纭。
一说为很久以前,五台山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听闻东海有异宝,便从龙王处巧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
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
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
另一说则是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即为广济龙王文殊菩萨,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
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海里度众生,乃三世果上如来,无上智慧之代表。
《法华经》中讲,文殊菩萨从海里出来后,智积菩萨就问他,你在海里度化多少众生,有没有人一听到《法华经》就成佛的?文殊菩萨回答道,娑竭龙王女年甫八岁,以修行《法华经》故,可速得成佛。智积菩萨闻言后,甚感怀疑。其时,龙女忽然现于会中,并头面礼敬,以偈赞佛。
其时,舍利弗告诉龙女云︰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龙女即以其身之宝珠献佛,而后问舍利弗及智积云︰我以此珠献佛,佛纳此珠疾否?智积、舍利弗咸言“甚疾”。龙女又言︰“我之成佛尚疾于此。”其时会中大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世界,坐莲华台,成等正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于是,娑婆世界之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悉遥敬礼之。智积及舍利弗亦默然信受郭家大院。
>>>>
十方世界皆弥陀
五爷其实代表了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
人说佛、菩萨是不看戏的,但五龙王却对尘世生活感兴趣,很爱看戏。
五爷庙戏楼座南朝北,正对五龙王殿让五爷居高居中观赏。戏楼是专门为了给五龙王唱戏而建的,是五台山唯一的戏楼。
过去每年六月(农历5月13号,是五爷的生日),都要大开殿门,为求得五爷欢心,恩赐及时雨,给百姓降丰年。如今常年戏文不绝,是香客信众为五爷敬献晋剧来祈福还愿。只是来的不巧,正逢戏楼修葺,不知有哪些剧目。
不过传说也好,戏台也罢,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笑娶五夫。
思凡
五爷若真是戏痴,该知道昆曲《思凡》有这一出——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
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幼时被送做男旦。练这一段戏,总是念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因此而挨打,性别认同被扭曲,孩童时代终结为受尽磨难的“女性”的一生。
影片中也另有一句贯穿始终的话:人要自己成全自己。于是程蝶衣虽然一生宿命无常,最后总归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倘若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对一个从未尝过富足显达滋味的人说:“权势名利也不外如是,我还没有你那么优游自在。”那人是不会相信的。
一样从来没有拥有经历过的事物,人怎会知道,如何才是放下?
又怎能发现,人生无论富贵尊荣还是穷困潦倒,对无常的恐惧,并无两样。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陈妙常思凡下山,不再是修戒律规条的小尼姑,而真正是修心的人。
类如玄奘高徒辩机时隔经年不惜冒死私藏高阳公主那一条玉枕,是执念还是本心,或许能够在情僧仓央嘉措所作诗中寻得答案——
“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往期回顾
琉球 | 故国乌衣隔海风
冲绳 | 海边悬崖,梦之彼岸
晴日柳含烟
Lifestyle 丨 Travel 丨 Dreams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内容原创书写,图片私家拍摄,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