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纪要 回顾-皇华皇华

| 第三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纪要 回顾-皇华皇华东华门夜市

2018年6月23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在文学院423会议室如期举行。
论坛首先由文学院语言学系系主任张玉来老师致欢迎辞,张老师指出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性,并祝愿论坛能够继续发展壮大,凝聚更多优秀青年学者投身汉语语法史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董正存老师考察了“见”“逢”发展出量化限定义的发展过程,认为二者量化用法的产生依赖于特定的构式,即“见/逢X就Y”。
清华大学邓盾老师在《马氏文通》的启发下,提出上古汉语誓文中的“所”提取的是动词的事件论元中国百戏之师,统一解释了两类不同环境中的“所”爵迹燃魂书。
四川外国语大学龚波老师研究了“要”的词义引申和语法化过程鹰鼻鹞眼,指出“要”的演变是在构式中展开的,与构式删略、结构混同、语义混同和语用推理等过程密切相关。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李天宇老师根据隐喻的二象性理论,揭示了路径动词语法化为结果补语的动因。
浙江大学史文磊老师研究了“暇”从表达时间到具有情态功能的语义演变过程,并且区分了过去处理为字形混同的“暇”和“假”。
四川大学李果老师从韵律语法的角度入手段刘愚,认为《马氏文通》中大量有关“单字、双字”的叙述反映了上古汉语双音节音步制约构词的现象筠子照片。
南京大学苏婧老师提出先秦汉语“有”字句中的“有”可分为发生、存在与领属,处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三类“有”可以用[BE+PP]一个结构来概括解释。
北京大学王春茵老师从语义结构关系和语法结构关系的角度审视《马氏文通》的词次理论,指出马氏的“词”用于句子成分分析,而“次”用于描写句读中的位置信息。
南京大学张福通老师探讨了语气助词“时”的产生北邮人bt,运用三种测试手段情义两重天,推定语气助词“时”产生于唐五代时期。黄逸梵
责编 | 李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