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张齐生院士——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南京林业大学
9月25日上午,南京大雨倾盆。“张院士一路走好,师者精神长存!”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微信群、朋友圈被刷屏,沉痛悼念张齐生院士。
层林如挽,长风当泣。设在南京林业大学的灵堂,自发前来送行的师生,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吊唁的政府、科技、高教、企业等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你怎么这么早起来洗衣服?”当日清晨7:00,张院士的夫人王素珍老师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一句关切的话,竟成永别。
2017年9月25日上午9点43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和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同志,因突发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于南京逝世,享年78岁。
竹材产业的革命
1939年,张齐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被称为“竹子院士”的张齐生天生与竹子有缘。这个小山村,因为地处竹业大省浙江,竹林遍地。竹子,在童年就走进了张齐生的生活。
1956年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纷纷报考航空、机械、化工等工业建设的热门专业,而张齐生却为了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选择了当时属冷门的南京林学院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现代军阀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木材加工工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79年,张齐生带学生来到山青水秀的安徽黟县开门办学。眼望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时任黟县的陈副县长对他说:“木材越来越紧张了,张老师,你们要能帮我们把这么多的竹子利用起来,那可为我们县作大贡献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张齐生久久不能平静。思索中,满山翠竹的故乡,乡亲们用竹子来编箩筐、编篮子、制农具的画面清晰的浮现在他的眼前。
家乡的竹子为什么派不上用场?我国的竹乡百姓为什么受穷?那段时间,张齐生日思夜想,空闲时间遐想的是竹子,晚上梦见的还是竹子!
从黟县回校不久,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齐生决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了一次重大调整:从木材转向竹材,这种调整意味着放弃自己熟门熟路的研究领域。但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竹子的“宿命”,改变竹乡百姓的生活。
竹材研究的第一个“螃蟹”是 “竹子高温软化展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个“螃蟹”,多少年来都没有人吃下过。
如何将直径小、壁薄中空、圆周方向容易断裂的竹子变成幅面大、强度高、不变形的各种厚度的板材?张齐生率领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他反复实验,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开发了竹材高温软化为核心的竹材展平工艺,使竹材工业化利用实现了可能,取得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实验室的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真正的经济效益。1983年,根据初期的研究成果,张齐生先后在浙江余杭、安徽黟县和江西宜丰,建立了三个试验工厂,很快研制开发出竹材胶合板。
可产品做出来了却找不到用途。“产品找不到出路,工厂停产了,车间里青蛙在叫、老鼠在串,工人等着发工资,县里的领导也在期盼,这让我心急如焚啊!”产品应用和推广的艰难画面让张齐生一生难忘。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7年他们研发的竹材胶合板终于获得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他先后在南方竹产区推广建设了30多家竹材胶合板厂,产品供不应求,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40余家汽车制造厂的车厢底板,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创造产值2亿多元。
以科研报国
“政府、企业、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课题。你们也要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来开展研究啊!”在每年的新进教师培训班上,张院士都这样引导和叮咛他们。
张齐生院士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国家和人民郑重的承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竹子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竹子身价倍增,竹子开发碰到现实难题。80年代每根1.8-2元的跃升到每根12元-15元。当时杨树加工业大规模发展,杨木加工成本更低。张齐生敏锐地感觉到,如果竹产品不提高技术含量,最终竹子的工业化利用可能半途夭折。
对家乡和国家满怀赤子之情的张齐生,经过反复实验与探索,1995年,提出“竹木复合结构是科学、合理利用竹材资源的有效途径”的科学论断。他运用合板结构理论,把竹子和木材按一定的比例做成的竹木复合板,各取竹木之长,又避其之短。构建的“完整的竹木复合结构理论体系”,为各种高性价比的竹木复合结构产品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今,竹木复合板,广泛运用于集装箱底板、客货车厢底板和混凝土模板,并在国内几十家企业推广运用。3年内,推广企业累计生产竹木复合混凝土模板和各类车厢底板8.13万立方米,竹木复合地板850万立方米,累计实现销售42.86亿元,利税3.81亿元,可节约代用各种优质原木188万立方米,不但为竹区百姓带来了财富,还为南方的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创造了奇迹。
张院士的科研成果,工业转化率超过90%,基本每一项成果都能转让,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一名农林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张院士坚信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是他的使命和责任。进入新世纪后,张院士率领科研团队对秸秆等农业废料进行“林农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研究,并实现了“一技多产”和“零排放”“零污染”。目前,该项技术已超越了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林农废弃物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如今该技术已在河北平泉县等多个生产基地投产,并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悲痛。作为一名科学家,张院士的悲痛与关切来得更务实,更长远。地震后不久,他和东南大学的同行一起,开始进行木质和竹质抗震安居房的研究。很快,一种每平方米造价仅2000元左右、无需再有任何基础装修、坍塌对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要小得多,空间性、透气性也强得多的“抗震小楼”问世了。
回首自己的科研往事,张院士曾感慨万千。“我能有今天,要感谢家乡给了我很好的基础教育,弟妹们还把上学的机会让给我。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告慰家乡的父老乡亲,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尽管年逾古稀,张院士始终坚持到生产一线,和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在一起,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每年要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张齐生家里有一只电紫砂锅,是用来熬中药的,他出差时一直随身携带。
张齐生院士一生孜孜以求、探索创新。他始终胸怀家国,肩负使命,践行了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甘于做人梯
奋斗的一生,成就了张齐生院士头上许多令人钦羡的光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创造金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师德标兵”“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书写和彰显了一名优秀科研工作者和一名优秀人民教师光辉的一生。年逾古稀的张齐生院士,尽管公务缠身,但育人情怀犹在。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用自己的学识和品格教育和影响着南林的师生。
在南林,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新教师、中青年教师,都常常能在讲台上目睹这位身姿挺拔、精神矍铄的院士风采,聆听到他的谆谆教诲。
在南京林业大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院士给大一新生开见面会。
南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们,一踏入大学校门,就能听到院士大师级的教育和引导,张院士不但从专业领域上引导他们,还教育他们要勤奋进取,要有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此外,张院士还经常走上本科生党课的讲台,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影响着年轻一代党的新生力量。
每年的新进老师入职教育都有张院士的身影。“课堂是舞台,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作为一名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还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对于南林的新生血液,张院士不但耐心指导,还爱护有加。
作为导师,张院士培养了近百名硕士和博士。在南林大,每一个他的学生,走向讲台前,张院士都会把他们的教案拿来,当面给学生提意见,并反复叮咛,教学是天大的事夏一可,一定要一丝不苟;对于学生做科研,他不但从思路上引领,还从国家、百姓需求上引导他们选好题;对于科研项目,他也始终大公无私,每个参与人员都会署上姓名,从不会遗漏。
国家林业局竹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蒋身学,讲了一件亲历的往事:“2007年,张院士帮助指导他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在署名的时候,我要把张院士加上,他坚决不同意,说工作是你们完成的,不要署我的名。”
生活中的张齐生院士,一生勤俭节约。他在科研硬件建设上的“大手笔”闻名于业内。然而,他的“小气”也让团队的同事难忘。
“张院士请客吃饭时,经常让我点菜,我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办,点少了,怕院士没有面子;点多了,又会挨院士批评。”国家林业局竹材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张晓冬告诉记者。
记者在2013年采访张院士时,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便签盒里的便签纸,都是一些旧台历和用过的稿纸裁剪成的。提及此事,当年的张院士曾用淡然的语气回答说:“我是个农家子弟,节俭是一种习惯,金钱对我没有什么诱惑力。人这一辈子就像在旅行,名利的包袱背的太重了,就走不动、走不远了。做一点自己喜欢并对国家、老百姓有用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师者精神长存
张齐生院士的一生如竹子一般、如蜡烛一般。他谦虚谨慎,坚韧不拔;他无私奉献,甘于为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曾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坚守。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一名学者,张院士用自己的境界和实际行动,做出了最好的传承和诠释。
一个人不可能永生,但可以不朽。张齐生院士,他的音容已去,但他的精神不朽。
缅
张齐生
院士
怀
南京林业大学
NFUEDU
通讯员:谌红桃
排版:张旭晴
近期热门文章:
?权威图解党委工作报告 | 看南林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砥砺奋进这五年】突出特色 促进交融 筑牢“双一流”建设基石 ——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五年成就回顾
?【砥砺奋进这五年②】夯基垒台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积蓄后劲 ——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五年工作综述
?【砥砺奋进这五年③】奋进的力量 在党旗下凝聚 ——我校党的建设五年成就回顾
?【砥砺奋进这五年④】创新引领 让科技工作掷地有声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五年成绩回顾
?【砥砺奋进这五年⑤】“引进”“培养”双管齐下,人才强校促“一流” ——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五年成就回顾
(点击即可查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