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阀让学习成为信仰——中学生30篇必读书目之《三国演义》-江西省靖安中学

让学习成为信仰——中学生30篇必读书目之《三国演义》-江西省靖安中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 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一方面是上千年所积累和深化的史学家对三国历史的叙述和评价,另一方面是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的不断演化丰富,它们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汉室倾颓·讨伐董卓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 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榜文前,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萍水相逢。三人都有为国效力之心,而且志趣相投,于是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投靠 刘焉。从军后刘、关、张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一败黄巾于涿郡,二败黄巾于青州。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但 董卓见刘备是白身,并不答谢。 张飞大怒,要斩 董卓,被 刘备劝住。刘关张与朱儁、孙坚进攻黄巾,大胜。朱儁、 孙坚皆受封赏,只有 刘备被冷落。很久之后, 刘备才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到任四月, 督邮来县巡视,借机索要贿赂。因刘备不从而欲存心陷害, 张飞得知后怒鞭 督邮,三人被迫弃去职位,投了刘恢。不久参加平定鱼阳之战,刘备因立功被任平原令,开始拥有一支人马。

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司徒王允借寿诞之引,召集满朝公卿商议,曹操自告奋勇前往行刺,为董卓发觉,危急中献上自王允处借来的七星宝刀而脱身。
曹操逃至中牟县为当时县令陈宫所获。陈宫义释曹操,并弃官随之离去。途经曹操之亲戚吕伯奢家时,因误会而杀害吕伯奢一家,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语。陈宫愤怒,独自离开。曹操只身前往陈留,散尽家资招蓦兵马,亲友皆来相投,亦有了一支人马。曹操更写信给袁绍,并会齐中原豪杰。
曹操、袁术等十八路诸侯与 吕布对峙于汜水关,董卓派出华雄斩去十八镇诸侯多位上将,关羽自告奋勇却因自身的地位而被众诸侯所叱,唯曹操赏识人才,斟热酒令出战。酒尚温,关羽已斩华雄而归。随后,吕布骑赤兔马亲出虎牢关,袁绍亦派八路诸侯迎敌。众诸侯难敌吕布之勇,危难时候张飞救下公孙瓒而与吕布交手。因吕布奇勇,关羽、刘备先后出战,三人合力杀败吕布,吕布败退虎牢关。八路诸侯乘胜出击大获全胜,曹操暗中犒赏刘、关、张。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遇刘表阻拦,遂结怨。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袁绍攻公孙瓒,被赵云所救。 赵云本是袁绍部将,现代军阀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于是弃袁绍而投了公孙瓒,但不受重用。在江东,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司徒王允在长安设下连环计,让董卓和吕布为争夺歌妓貂蝉而发生冲突,结果董卓被杀。董卓部将郭汜等反扑,杀害 王允全家。群雄逐鹿·吕布覆灭
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讨伐,编制青州兵,势力再次扩大。因曹操父曹嵩死于徐州,为报父仇,曹操借机征讨徐州,并下令屠城。徐州太守陶谦向北海孔融求救,孔融在平原找到刘备。刘备去公孙瓒处借了兵马,前往徐州助阵。
另一方面,董卓旧将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四人攻下长安,赶走吕布,逼死王允,再次挟天子。随后,马腾、韩遂联军勤王,马腾之子马超作战英勇,屡挫李郭军。但因为粮草供应困难,最终兵败退回凉州。
在曹操报仇的同时,吕布、张邈采纳陈宫之言,袭了兖州,曹操被迫回战吕布。濮阳城中一战,曹操险些丧命。而刘备处,陶谦三让徐州,使曹操费力征讨不得的徐州为刘备唾手而得。
长安处李傕、郭汜发生内讧,曹操入洛阳救驾,借机将献帝劫至许昌,开始 “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独揽。与此同时,江东孙策利用亡父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向袁术借了兵马,逐渐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奠立了日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吴国基业。袁术得了玉玺,即刻称帝。
吕布兵败投了刘备,却趁刘备征伐袁术之机夺了徐州。刘备暂居小沛。在刘备与袁术两家求助之际,吕布辕门射戟救了刘备。不久刘备又为吕布所迫,投了曹操。曹操先后三次征伐张绣而未果,张绣自行投降。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讨伐吕布,苦战日久未果。而吕布却因内患陈登,且惑于妻妾之言,终为曹操所擒。白门楼上,刘备以丁原、董卓的缘由将吕布致死。曹操也怒斩高顺,泪别陈宫,义降张辽。吕布既定,曹操势力进一步扩大。内阁密诏·千里独行
朝延上, 曹操作威作福,许田打围之时对献帝无礼招致忠臣愤怒。皇帝密召国舅董承入宫,授以衣带诏,教图曹操。西凉 马腾与刘备最终亦参与此谋。刘备参与后为避曹操嫌疑,在园中种菜却为曹操叫去赏梅。 曹操 煮酒论英雄令刘备吃惊,以畏雷之说巧妙掩饰。不久刘备即借剿灭袁术之机脱身,袁术与刘备交战,大败。于是袁术前往投降袁绍,于路中被劫,最终渴死。其部将割其首并玉玺一同交与曹操。
皇宫内,衣带诏事发,董承等皆遇害。曹操派兵征讨刘备,刘备大败而与张飞失散,投了袁绍。关羽被困下邳,曹操爱其才,遣张辽说降,为保刘备家眷,关羽与曹操约法三章而降。在曹操处,关羽受到厚待,得了吕布所骑 赤兔马。
在刘备建议下,袁绍起兵与曹操交战于白马,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了曹操白马之围。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关羽离开许都,前往河北。临行时 挂印封金,令曹操既憾又赞。关羽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几经周折,最终于张飞、刘备聚于古城。又因公孙瓒兵败自焚,赵云独自一人云游四海与刘备相遇,自此终身为刘备爱将,情义比桃园。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江东孙策为部下家客所害,身受重伤,更因受于吉之气而身亡。孙权坐领江东,承父兄基业,与曹操修好。
袁绍得知后起大军七十万伐曹操,曹操起七万兵相迎,战于官渡(此时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几经挫折却始终坚持。 袁绍谋士许攸进言而不为所用,因而来投曹操,并献火烧乌巢之计。一夜大火,袁绍势力大衰。仓亭处曹操再破袁绍,最终袁绍吐血而亡。刘备趁火打劫,自汝南起兵攻曹,却为曹操打败,投了荆州刘表,驻守新野。大小数战, 曹操终攻克冀州,然而郭嘉病故。郭嘉临终时献密计,使曹操短期平定了辽东,统治北方。三顾茅庐·荆襄之变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荆州处,因刘表次子娘舅蔡瑁与刘备争权,而两番设计陷害刘备。刘备跃马檀溪,大难不死,行至襄阳境内水镜庄上,得水镜先生司马徽点拔,闻卧龙、 凤雏之说。次日路遇毛遂自荐的徐庶,即刘备军中的第一位军师。曹军进犯,徐庶大败曹军,展露的大才为刘备大开眼界。曹操以徐庶之母为要挟将徐庶逼进许都,徐庶临行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即卧龙先生,并许下了终生不为曹操献计之誓。
自建安十二年秋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刘备来到南阳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诸葛亮大为感动,在卧龙岗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道破天时、地利、人和之玄机,最终出山辅佐刘备,成为一代贤相。
两次火攻南阳的博望坡和新野城, 诸葛亮大破曹军。刘表病逝,蔡瑁暗里拥立幼子刘琮,并将荆襄九郡献了曹操。曹操83万大军下追赶刘备。刘备被迫携民渡江,饱经挫折屈辱。赵云为救幼主刘禅,屡次单骑闯入曹操军营,闯下一世英明。同时张飞大喝长坂桥,又使曹营许多将士从此闻风丧胆。在关羽、诸葛亮与刘表长子刘琦的接引下,刘备入了江夏。赤壁之战·火烧曹兵曹操书信至江东,威胁孙权投降,共擒刘备。 孙权派鲁肃过江 探虚实。诸葛亮借机入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终于使得孙权决计破曹操。在柴桑,周瑜起五万兵,与曹操83万大军隔江对峙。水上交战,曹军失利,蒋干去东吴军营劝降周瑜,却中周瑜反间计,误盗周瑜伪造的书信而使曹操误杀蔡瑁、张允——曹营中仅有的两名深懂水战之将。在东吴军营,周瑜深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使诸葛瑾劝降诸葛亮未果,即起心害之。两番斗智,均为诸葛亮胜出。第二次的“草船借箭”,更是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定下火攻之策。为火烧曹军战船,老将黄盖行苦肉计,惨被棒疮;阚泽去曹营献诈降书,又遭到曹操恐吓。 蒋干再次过江,周瑜安排江东隐居的 凤雏先生庞统随之回曹营,巧授连环计,教曹操将战船全部连接赵c
诸葛亮借机去七星坛祭风,实则逃离东吴,回到江夏,智算华容。三江口处,黄盖前往诈降。是夜东南风大起,曹操水寨一片火海,一夜之间,曹操83万大军所剩无几。逃命过程中又遭到赵云、张飞与关羽三次堵截。最终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使得曹操逃至南郡。败阵的曹操,对郭嘉怀念不已。
三气周瑜·大战马超
周瑜乘势到南郡,与曹仁交战,中曹操之计而重伤。 诸葛亮坐收渔利,夺下南郡。不久又陆续攻占荆襄诸郡。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周瑜又定下美人计,诱刘备过江,与孙权之妹孙尚香成亲, 以此为饵扣押刘备。赵云受诸葛亮密技,一次次粉碎 周瑜的计谋。次年刘备逃回荆州,周瑜追至,中诸葛亮之计,更为荆州士兵取笑,箭创复发。回柴桑后定下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再次为诸葛亮识破。回柴桑后性命垂危,高叹“既生瑜,何生亮”而亡。诸葛亮又去吊孝,打破两方之间的尴尬,并为刘备寻得副军师 庞统。

西凉太守马腾为曹操诱入长安而遭害,其子马超联合韩遂率军反出西凉,大破钟繇,攻陷长安,又于潼关大败曹洪、徐晃。迫使曹操亲自领兵前来讨伐。马超与曹操在潼关、渭南之地展开六次大战。一战连败曹营诸多猛将,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绕树逃命,二战让曹操夺船避箭,几次都几乎丧命,但在丁斐、曹洪、许褚的拼死相救下死里逃生。之后曹操又听取了娄圭建议,泼水筑造冰城,渡过了渭水。马超与冰城前,与曹军第一猛将虎侯许褚。两人连斗几百回合,许褚裸衣弃刀,但最终战成平手。最后贾诩为曹操定离间之计,离间西凉军内部,马超砍断韩遂之手,西凉军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大举攻伐,最终大破马超。夺占西川·合肥会战
益州刘璋处,别驾张松密画西川图本欲献曹操,却为曹操不喜,而终被逐出。回川时受刘备盛情款待,感动不已,终为刘备献上取西川之说。张松回川之后, 刘璋又纳其谋,接刘备入川抵挡汉中张鲁。刘备入川后与刘璋反目成仇,交战之中,孙尚香被孙权派人骗回江东,而副军师 庞统也死于落凤坡。

诸葛亮与张飞两路军入川,将荆州交于关羽,并嘱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张飞从小路出发,义释老将严颜,一路顺利入川与刘备会合。诸葛亮到达后,定计擒获川中大将张任。此时西凉马超几经周折投于张鲁帐下,因唇亡齿寒之说,张鲁派马超、马岱解西川之围。葭萌关张飞两番大战马超未分胜败,诸葛亮定计,收降了马超。西川终为刘备攻占。
在江东,孙权令诸葛瑾入川讨荆州未果,鲁肃为孙权所迫,设鸿门宴邀关羽过江,欲逼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以其非凡的胆识,挫败了这一谋划。
在许昌,曹操诛杀密谋害己的伏皇后等人,又平定了汉中。为报赤壁之仇,曹操两次起兵与孙权交战,合肥会战,双方互有胜败。最后孙权作书劝退曹操,曹操也知江东一时不可得,两方罢兵。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进位魏王,采纳 贾诩之言,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不久因故与奇人左慈相遇。左慈用奇门之术捉弄曹操,终使曹操患病。曹操召来平原管辂卜周易,管辂巧妙为曹操作了解答。五位汉臣欲图曹操亦未能成功,最终惨死。
巧取汉中·痛失荆州
张飞起兵攻瓦口关,大战 张郃,最终胜利。诸葛亮又智激黄忠,使其两番建立奇功。定军山一役,黄忠斩了曹操爱将夏侯渊。曹操起兵报仇,大军闻赵云之声而丧胆。进兵过程中曹操借故 杀害了一向与自己有隙的杨修。诸葛亮几番设计,使曹操兵退斜谷,至此东川亦为刘备所得。
刘备据两川之地,自立为汉中王。曹操与东吴密谋图荆州,关羽未遵诸葛亮“东和孙权”之说,以致东吴与曹操联合。于禁、庞德与关羽交战,关羽大战庞德,水淹七军,取得一生最后的业绩。因中 曹仁暗箭,右臂中毒,神医华佗赶到为关羽刮骨疗毒。
然而正当关羽带伤与徐晃交战的同时,东吴陆逊巧妙利用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的心理,定下了取荆州之计。吕蒙白衣渡江,袭了荆州。痛失荆州的关羽被迫败走麦城,终为吕蒙部下所害。在玉泉山,关羽灵魂显圣,为神僧普净点化而顿悟,飘然离去。不久吕蒙被关羽附体而亡(此时为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孙权将关羽首级献于曹操,曹操为关羽吓倒,自此便寝食不安。为建新宫,曹操持剑去砍洛阳城内一神树,树干喷出血来,病情加重,危在旦夕。曹操令人找来神医华佗,却疑之有害己之意而将其拷打至死。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汉室末路·夷陵之战
曹丕当权后,折服了前来争王位的曹彰。又欲害曹植,逼其作诗。曹植七步成诗感动曹丕。刘备义子刘封因不曾发兵救关羽,借故为刘备处死。
曹丕承父之业,威望日高,帐下文官逼迫献帝让出帝位,自此东汉灭亡,魏国建立。刘备得此消息,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亦自称为帝,封诸葛亮为丞相。称帝后的刘备,即下令起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张飞思念关羽,酒后使性鞭打士卒,因而被范疆、 张达所杀。事后二人将张飞首级送往东吴投降。
孙权无奈,作书降魏受了九锡。曹丕欲坐观其变,并未发兵。汉吴交兵,孙权失利,折去许多大将,而汉军 黄忠也中箭身亡。吴将潘璋持关羽的青龙宝刀遇关公显圣,为关羽之子关兴所杀。

刘备攻至猇亭时,仇人尽已诛却,而贪心不足,欲就此机灭吴。孙权启用儒将陆逊,并赐宝剑先斩后奏。因刘备不懂兵法,扎营之时犯兵家大忌,陆逊纵火烧连营七百里,汉军大败,刘备逃命过程中为赵云所救。陆逊追刘备,误入诸葛亮所布石阵(八阵图),为黄承彦所救,因而深服诸葛亮之才。
曹丕趁火打劫,乘机征吴,陆逊早有防备。大将徐盛用火攻破了魏军。魏国名将张辽在此役中身亡。
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并嘱之不可重用马谡。

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刘禅为帝,因感刘备知遇之恩,全力辅佐幼主。魏国曹丕得知,有伐汉之意,司马懿献五路下西川之策,诸葛亮坐镇成都,安居平五路,又派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好。此后汉吴再未交兵。
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亲率五十万大军,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深入云南。擒了孟获后因其不服而释放,此后汉军渡过泸水,多次与孟获交战,克服重重困难,直抵乌戈国,先后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孟获感恩,誓不再反,南方之乱平息。
此时魏主曹丕已经病逝,曹叡(”叡“也作”睿“)继位,重用深有谋略的 司马懿。诸葛亮用马谡之谋,设离间计使曹睿削了司马懿兵权。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继承刘备遗志,上《出师表》请求伐魏。魏驸马夏侯楙为主将出战,屡为汉军所败。年逾七旬的老将赵云更建奇功,力斩五将。后诸葛亮定计收取西三郡,又收降了魏将姜维,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徒。曹睿联合羌王彻里吉共同进兵,诸葛亮乘雪大破羌兵。
魏将孟达欲同诸葛亮里应外合献城,此时司马懿复职,直抵新城。孟达事败,死于城下。与魏军交战,街亭成为关健。马谡自告奋勇立军令状,去守街亭,却因不能活用兵法,更兼盲目自大,痛失街亭。司马懿兵至西城,诸葛亮定空城计暂退魏军,随后大军撤回汉中,第一次伐魏宣告失败。为正军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久老将赵云病故。
此后,直至汉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诸葛亮又四次伐魏(并先后作有《(前)出师表》和《 后出师表》),然而国力衰微,君主无能,且后方用人不当,每一次都是以偌大的遗憾宣告失败。

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初战即败。接着用奇计困司马懿于上方谷,欲火烧司马懿,不料天降大雨,其计不成。此后越发病重,祈福时被无心魏延扑灭七星主灯而失败,将后事嘱托完毕,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仍遗计用木雕吓退了司马懿,又使马岱斩了造反作乱的大将 魏延。在此期间,东吴孙权也因老善终。司马专政·九伐中原
魏曹睿后期,政治开始衰落。曹睿下令拆承露盘更是天人共怒。辽东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出兵剿灭。曹睿病危,将曹芳托付于司马懿而病逝。曹睿死后,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夺了曹爽的兵权。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独揽朝政,魏国名存实亡,大权尽归司马氏之手。后高贵乡公曹髦在位,司马师病故。曹髦因对司马昭由惧到恨,驱车率众臣与司马昭决斗,反被司马昭杀死。
汉将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出兵伐魏,与魏将邓艾对战。前后九次,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败,姜维亦曾经将司马昭困于铁笼山,因山泉突涌而未能困死。然而最终姜维没有取得任何显著成果。朝廷里,诸葛亮死后,汉帝刘禅更加接近宦官,不理朝政,国势日趋衰危。此间吴帝孙权病逝,其后的孙亮、孙休为孙峻、孙綝所控制,吴宫内多次发生干戈。孙休竟险些丧于孙~之手,幸得老将丁奉相救。丁奉死后,东吴更加衰败。偷渡阴平·三分归一
汉将姜维第九次伐中原期间,司马昭派钟会、 邓艾分兵入蜀。钟会终夺取汉中,在定军山遇诸葛亮显圣,嘱其不可妄杀生灵。邓艾与生命作赌,偷渡阴平小路,最后成功。在那里发现了诸葛亮生前题字,由衷地赞叹诸葛亮之才,感慨因不能相遇而遗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与孙诸葛尚死守绵竹,最终殉国。刘禅第五子刘谌自刎于先帝庙。刘禅投降,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汉国灭亡。
姜维知汉国灭亡,假意投降钟会,两人合谋除掉了邓艾。然而举事之时,由于机谋泄露,钟会死于殿上,姜维亦自尽身亡。一番巧计,成为虚话。
汉国灭亡之后,司马昭病逝,司马炎废曹奂而自称为帝,国号大晋。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魏国灭亡。
司马炎派羊祜征吴,而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峙,却成了知音。羊祜病危时向司马炎荐杜预,陆抗死后,杜预率兵伐吴,最终吴主孙皓投降,三分天下,合归一统。
艺术特色
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因为素材大部分来源自民间,固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为写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它们进入小说文本时,伴随着不同思想及不同审美趣味的渗入。而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冲突,这就对写定者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罗贯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妥善地处理了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的关系,并独出机杼,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艺术世界。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晋太康元年(280),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美学批判
历史与文学的本质性差异和同一性关联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三国演义》的写作主体显然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区分意识,所以,小说文本没有呈现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性理念,所有历史和文学的故事元素和话语表达都是被混淆界线与纠缠不清的。正是导源于先天性质的美学观念的局限,小说被涂抹成为既不是历史又不符合文学一般规定性的一个混合性文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历史和文学的同一性关联在哲学意义上,它们都应该和必然地表现历史的客观规律及其偶然性结构,换言之,历史和文学都必然共同地隐含着历史理性和辩证逻辑。
然而,遗憾的是,《三国演义》也没有让我们阅读到这种哲学意义的历史与文学的同一性可能。于是,呈现出令阅读者沮丧的思想场景:本应该区分的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被混淆了,而相应的是,本应该被同一性关联的历史理性却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国演义》宿命性地选择这样一种草率和粗俗的历史观:所有历史形式都不过隐藏着国家政治的机械运动和权力的逻辑循环。换言之,历史只不过是暴力和权力的竞技场,是阴谋和权术的帷幕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转换与平衡。在所有的叙事场景中,历史的公正性或历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蚀掉,只有杂乱的历史故事的剩余物出场和偶然性的碎片主体成为历史的主角。
《三国演义》的时间叙事是散点或弥散的,而这些散点或弥散的时间叙事缺乏统一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存在着时间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人物与时间的多重断裂这类屡见不鲜的现象。与断裂的时间叙事相对应,《三国演义》的空间叙事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小说表现的历史空间和地理地域相当广袤而丰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间结构中产生、发展、渐变、突转、结局,理应为小说展开多幅富于审美惊异和快感的故事场景。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有的历史地域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没有提供给小说书写者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反而让作者迷途于空间叙事,整个小说的空间结构缺乏逻辑秩序而显得破碎零乱,主次、前后、轻重、衬映、深浅等应有区分度不够分明,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统一性、有机性没有获得精妙的体现。
名家点评
1.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清)章学诚
2.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清)魏裔介
3.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4.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5.这部书现行本(毛宗岗本)虽是最后的修正本,却仍旧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话虽如此,然而《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 ——胡适《序》
6.看这本书(《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毛泽东
7.《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袁阔成
8.《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显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
9.《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俄)科洛克洛夫
10.《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日)吉川英治
11.《三国演义》有一面可疑的旗帜:忠义;两颗有毒的药丸:伪善与权谋。这是我对《三国演义》的定义。——易中天
12.一部《三国》,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又是“诡计”的密钥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潘知常
13.《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把中国的人心推入黑暗的深渊,使中国人原是非常纯朴、非常平和的心灵发生变形、变态、变质,变得愈来愈可怕。——刘再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今古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供稿、编辑:范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