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集市恢复往日喧闹 探访战后阿勒颇:超500家企业重新投产-中东非资讯平台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处于长期动荡的局面之下,有超过560万叙利亚难民被迫背井离乡,前往他国避难。近来,叙利亚政府军接连收复国内大片土地,西南部的德拉省、库奈特拉省以及叙以边境地区已经完全由叙利亚政府军控制。
随着国内战事的不断平息,叙利亚政府的关注焦点也逐渐转向难民返乡和重建这两大主题,在政府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难民回到家乡,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新的生活。
近日,央视记者应俄罗斯国防部的邀请,对叙利亚多地进行探访,从叙利亚最南端的德拉边境口岸,一路北上,经由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阿勒颇多地,深入了解叙利亚难民返乡以及当地的重建工作。王锐基
古城新生 阿勒颇的战后生活
阿勒颇位于叙利亚北部,是叙利亚第二大城市,还曾经是叙利亚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然而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繁华的都市转眼变成了一片废墟。
如今,叙利亚政府收复阿勒颇已近两年时间,那里的重建工作进行得如何?当地人的生活又是什么样?
央视记者 王晓雪:现在我们即将乘坐俄军方的安-72飞机前往阿勒颇,我们也可以看到机舱内采用的是横排座椅的设计,现在室外温度大概在40度左右,机舱内由于湿度非常大,体感温度还会更高一些。
从俄罗斯设在叙利亚拉塔基亚省的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出发,飞行大约40分钟,便抵达了阿勒颇。
驱车半个多小时,首先到了阿勒颇东北郊的谢赫纳贾尔工业区。这个工业区建于2003年,到2012年已经成为中东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但战争爆发后,这座工业区失守,生产一度停滞。直至阿勒颇彻底解放,工业区才得以重建。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这里已经建设成为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功能区,有超过500家企业重新回到这里投入生产,棉花加工、橄榄皂制作等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恢复,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来投资建厂。当地政府还特别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一站式”办公大厅,所有有意前来投资的企业都可以在这里办理相关手续。
阿勒颇还是叙利亚重要的产棉区,距离办公大厅不远的就是一家棉花加工厂。门口破败的厂名和尚未完全修补的墙体,都表明这里距离完全恢复到战前的状态,还需要一段时日。但在车间里,新培训的工人都已经上岗,生产线上一片繁忙。
央视记者 王晓雪:随着当地的工业恢复生产,我们也看到这家棉花加工企业很多这样的生产线都已经建立并且投产,这也对当地的经济起到了拉动的作用。
工业的恢复直接刺激了当地市场的繁荣,阿勒颇自古就位于“丝绸之路”古商道的最西端,还是另外几条重要商道的交会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商业发展条件。因此战事结束后,这里很快又成为了商业往来的一个核心地带殷祝平。
在阿勒颇城内的一个老街集市,一些商人告诉我们,和战事结束初期的情况不同,现在他们售卖的商品很多都是叙利亚本地生产的,物品的丰富让这个集市恢复了往日的喧闹——有市民说,这样的场景他们已经很久都没有见到过了。
阿勒颇市民:战争期间当然是十分恐怖的,恐怖分子对这里肆意开火,生活十分艰难。阿勒颇解放后,一些都井然有序,就像你们看到的,生活十分平静。
虽然阿勒颇的工业和商业在战事结束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一路走来,在战火中损毁的房屋依然随处可见。旷日持久的战火,让阿勒颇满目疮痍。
作为阿勒颇最负盛名的历史古迹,阿勒颇城堡基本上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历史,它曾在阿勒颇战役期间成为政府军的重要堡垒,而未被攻陷。战后,这里曾一度关闭,人们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修缮。
央视记者 王晓雪:从阿勒颇城堡俯瞰整座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重建,但是战争的痕迹依然存在。这座古堡经过重建也已经重新对游人开放,接下来的重建工作也还将继续。
对阿勒颇人来说,这座古堡就是城市的象征,修复工作也并没有随着对游客的开放而停止,它也成为人们在古城重建工作中的希望和憧憬。
叙利亚危机中的阿勒颇之战
危机爆发后,反政府武装试图建立以阿勒颇为所谓“首都”的政权,与叙利亚政府分庭抗礼。
2012年夏天,阿勒颇战事打响,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在这里展开激烈争夺,一座城池被一分为二——反政府武装占据阿勒颇东部,政府军则严守西城,双方长期对峙。
2016年9月起,政府军步步推进,将反政府武装包围在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内,军事行动不断取得进展。
2016年12月,冲突双方达成协议,反政府武装于12月22日全部撤出阿勒颇。叙利亚政府军就此完全收复这座城市,宣告在此持续多年的武装冲突结束。
一座繁华的都市,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如今百废待兴——某种意义上来说,阿勒颇就像是叙利亚的一个缩影,这个国家被持续了七年半的战争几乎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其实,战前的叙利亚算得上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是战火让这个国家千疮百孔。
接下来,我们就用一组数据来看看叙利亚战前的经济状况,以及各个产业在危机中遭受的重创。
自2000年以来,叙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保持增长,2002年经济增速最高曾达到了7.9%——而这样的增长态势随着2011年叙利亚危机的爆发而结束。
在战前,叙利亚的两大支柱产业分别是农业与石油,两大产业合计占了叙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
叙利亚的产油区主要位于东部的代尔祖尔、霍姆斯和哈塞克的沙漠地区。这些地区在危机爆发后先后被反政府武装、极端组织和库尔德人领导的“叙利亚民主军”控制,导致产油越来越少,仅剩的原油被送往黑市——黑市交易在极端组织控制时期一度达到顶峰。
据统计,叙利亚的年出口总额从2011年的77.9亿美元,骤降至2012年的21.6亿美元,到了2015年,甚至仅有6500万美元,2016年才有所恢复——与之对应的是,作为支柱产业的石油出口,2011年曾占叙利亚出口总额57%的原油相关制品,到2015年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农业方面,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战前叙利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其中棉花种植业在叙利亚极为重要。而自2011年以来,叙利亚的棉花生产也呈直线下跌,从战前90万吨的年产量,跌到了2017年的仅有16万吨。
央视记者 徐德智:与一路下跌的叙利亚的棉花产量及石油的出口量相对应的,是叙利亚不断下跌的叙镑的币值。像在2011年时,我手上的这个1美元可以兑换47叙镑,而到现在,1美元可以兑换434叙镑,叙镑贬值大约是900%。
危机致贫困率和失业率飙升
随着叙利亚产业和出口遭重创而来的,是居高不下的贫困率和失业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7年的年度报告,叙利亚85%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失业率也从2011年的14.9%飙升至2017年的53%。
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在本月早些时候曾指出,叙利亚危机带来的直接破坏损失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对产业发展造成的损失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680亿美元。
来自:网络